”我奠定大地根基的時候,你在哪裡呢?
你若有聰明,就只管說吧。

─── 聖經《約伯記》─38.4”


當我傷心痛苦的時候,你在哪裡?
當我迷失自己的時候,你在哪裡?
你為什麼要帶走他?
你為什麼不幫助他?
我什麼我要來到這個世界上?
為什麼他要來到這個世界上?

─你可以回答我嗎?


意識,是一種知覺感官的不確切;概念,是有了意識的一部分。當我們有了認知,有了對環境跟人有了清晰的辨識程度,我們就能察覺、知覺或者是感覺,互相存在人與自然的關係,然後有了價值判斷與觀念判斷,就能追求「真、善、美」三個境界,所謂的康德哲學。

導演泰倫斯馬立克用了意識影像來呈現整個故事,拋棄以敘事方式為主體的觀念,表現形式上的意識化,將意識視覺,以影像的本質為基礎,再以基礎上拋出觀念與問題,從宇宙星球誕生到生命體誕生,大地與海洋、沙漠與綠地,畫面與形式的變化,演化與蛻變,出生與死亡,自然與生命的影像。再以影像中尋找觀念,浩瀚無限的宇宙,星球與星球之間的連結,影射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。從微動作到語言溝通,從疑問到解答。Terrence Malick用自然影像的拼湊,除了提出問題及自己解答以外,也給了觀眾不同的問題,拼圖大小,因人而異,如何解答,亦因人而異。


「宗教」可以是解讀的方式。我們所知曉的宗教觀念,在於片頭本身給的約伯記提示。可以聯想到上帝與自然的關係,創造和賦予,相互和電影比對之後發現許多相似之處。電影旁白給了觀眾另外的提示:「上帝之道與自然之道」─可分亦可分,或者結合與否,都由觀眾自己決定。於是,導演/作者使用了結合方式,只給觀眾提示詞/關鍵詞,在括弧內隨意標示,頭尾呼應生命之源始於萬物之意識,開頭結尾互相呼應,疑問到解答,就像一條般直線般,只標出點,不一定在直線上,點與點之間可連結,到結尾總括,但巧妙的是直線卻是繼續進行,留存至觀眾意識上自我描繪與創造。

面對二兒子的死亡,母親與大兒子對上帝/自然上的疑問,開始帶入意識影像,旁白呼喚,宇宙爆炸誕生,恐龍出生滅絕,地球生命之始源,瀑布、海洋、沙漠以及峽谷,長達數十分鐘的影像,影像畫面極具美感,最後帶入出生到成長,無意識到有意識,有了能夠辨識善與惡的觀念,對愛的懵懂到理解,愛與被愛,害怕與挑戰,構圖深具巧思,歷歷在目。除了喚醒對生命的感動至極,獨特的隱喻手法除了對信仰的虔誠解讀外,更重要的是畫面帶給觀眾的啟示,看出導演對電影藝術孤注一擲的態度,對藝術的自由及堅持己見,如同約伯記的另一含意,如同生命。


導演/作者拋出問題與解答,讚嘆生命的美妙絕倫的觀點,萬物始於愛。愛與被愛,關懷自己與別人,從意識、理解到思想,時間與思想與是平行線,讓我們領悟到愛的真諦,愛的良善,愛的美好。正確來說,這並不是一部電影,而是鏡子;而能夠掌握與理解生命之樹的人,就只有觀眾自己了。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mon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